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题:春运十变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何磊静、丁非白、李杰 今年为期40天的春运中,预计有90亿人次出行。 熙来攘往间,春运的点滴故事、赶路人的记忆碎片,都折射出时代巨变。对流动中国的“节奏”变化,不少人深有感触。 从绿皮车到动车“陆地舰队”,从泡面、馒头到“舌尖上的中国”,从“摩托大军”到自驾新能源汽车……变化的春运,印证着时代的步伐,映照着人们不变的团圆情愫。 【一变】出行:从一天一夜坐绿皮车到“打个高铁”回家 年近五旬的夏军在北京工作,每到年底,携家带口回上海郊区与父母亲戚团聚,成了他心中一大念想。在他记忆中,从北京到上海,曾经要坐22小时的绿皮车。“人挤人,味道熏得头痛,有个地方落脚就很庆幸。” 2011年6月,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京沪时空距离缩短至5小时内。 截至2023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连接城市与乡村,一次又一次铁路大提速,让春运回家路越来越近。 一大早,夏军和家人从地铁站出来到北京南站,有条不紊通过安检进站、候车。11点29分,他们抵达上海站,一家人打上车准备回去吃团圆午饭。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0年春运期间,在深圳打工的重庆乘客在广州火车站乘火车返乡(新华社记者壮锦摄);下图为2024年1月26日,旅客在G10次高铁车厢内舞动龙年装饰(新华社记者王翔摄)。 【二变】购票:从辛苦“跑断腿”到手机“点一点” “一票难求”,是游子春运记忆中普遍的苦恼。 年过六旬的李永辉还记得当年春运抢票的“疯狂”场景:在火车站、代售点,寒风刺骨中,等待购票的旅客乌压压一片,从半夜一直等到天亮。 从堪称“爷爷辈儿”的硬纸板票,到后来计算机打印红色软纸票,售票速度从几分钟压缩到几十秒。2012年春运,互联网售票全面推行,乘客购票从辛苦“跑断腿”转变为手机“点一点”。 窗口、网络、电话等多种渠道的购票矩阵,以及更人性化的购票方式,满足不同年龄段的诉求,也分散了购票人群。 为了到湖北武汉的女儿家过年,李永辉尝试了“候补购票”功能。今年春运,铁路部门对12306候补购票功能进行了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候补购票成功率。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3年1月20日,旅客们在位包養網于广州市黄沙大道的一家仓库中的临时售票处购买车票(新华社记者周文杰摄);下图为2019年1月22日,在呼和浩特火车东站,旅客将车票放在智能机器人面前扫码获取乘车信息(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三变】行李:从“大包小包”到“轻装上阵” 甘肃天水是西北地区劳务输出大市,近年来年均组织劳务输转超70万人。每年春运期间,天水站、天水南站就会涌入熙熙攘攘的人群。 天水站负责安检的铁路职工陈雄洵记得,刚工作那会儿,务工人员出行主要是“三大件”:背着大包袱、肩扛蛇皮袋、手提塑料桶。 “那时安检工作量非常大。”陈雄洵说,旅客行李笨重复杂,铺盖卷、锅碗瓢盆、瓜果熟食,不一而足,需要每件仔细查看,旅客取下背上也不方便,影响安检进站、上车下车的效率。 如今,拉个皮箱、背个书包渐渐成为常态。从“大包小包”到“轻装上阵”,陈雄洵注意到,人均安检效率至少也提升了2倍。 拼版照片:上图为2006年1月14日,在广州火车站广场,旅客肩扛行李准备进站乘车(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下图为2024年1月26日,一名带着孩子的旅客在深圳北站站台上车(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四变】候车:从拖家带口“打地铺”到喝着咖啡逛商店…